- · 《信息化研究》编辑部征[10/30]
- · 信息化研究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信息化研究》投稿方式[10/30]
- · 《信息化研究》期刊栏目[10/30]
- · 《信息化研究》杂志社刊[10/30]
信息化视域下的丝绸之路研究(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数字丝绸之路可以用来统计交通路线所行区域的高程、坡度信息,能够进行地理环境选择的量化分析,厘清复杂地貌条件下人类交通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数字丝绸之路可以用来统计交通路线所行区域的高程、坡度信息,能够进行地理环境选择的量化分析,厘清复杂地貌条件下人类交通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以西宁至拉萨的路网为例,最早进入历史记载的是唐蕃古道。这条路线大抵经今西宁、玉树至拉萨,为东线。此外还有两条路线比较重要。一是清代设为官方驿路的中线,今已基本不用。另一条路线是民国以后伴随格尔木城市崛起而兴起的新青藏线,也是今青藏高原的主要交通线,为西线。其中清代官方驿路中线路途最短,但所经区域90%为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因此实际使用率非常低。而东线与西线所经区域在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仅占60%,相对容易行走。由于西宁至拉萨的交通路线呈东北―西南走向,而青藏高原的山脉、河流却呈西北―东南走向,这种错位分布加大了行走难度,横亘在西宁与拉萨间的重重高山使得两地间的交通联系变得破碎且极不稳定,一旦出现社会变动以及革命性的交通技术突破,交通道路分布格局就会变化。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青藏高原,也基本适用于整个丝绸之路地区。
显然,利用数字路网研究丝路道路系统变动,可以明晰丝绸之路路网构成及实际利用率的问题,提高研究精度,还可以进一步理解路网性质、国家投入、区域开发、传统交通方式与近代的差异等多个面向的问题。
再现两千年丝路沿线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
丝绸之路跨越多个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许多地区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分布较广,生态环境复杂,人类居址迁徙、社会经济发展都受到影响,且人类的记录又比较少。使用多种古环境信息,采用数据融合方法,重建、整合丝路沿线地带近2000年的气候、水文、自然灾害等生态要素序列,并形成气候、水文、自然灾害与生态子数据库,是近年来丝路沿线生态系统重建工作的重心,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近2000年来丝路沿线地区水文变率指标和近500年来丝路东段气象灾害序列。
通过数据系统变率规律性分析,可以显示公元850年、1730年、1930年是丝路地段三个具有千年尺度意义的环境变化节点。近30年来,丝路东段新疆、乌兹别克斯坦地区气候转为暖湿,地中海东岸地区转为暖干,波斯湾沿线转为冷干,但变化幅度没有超出历史上的变化阈值。东亚地区气候暖干时期是丝绸之路通行状况最好的阶段,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气候波动与丝路通行状况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系。这些结论的得出,为我们进行丝路沿线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耦合关系研究提供了参考。
信息化为丝路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多的可能。伴随丝路沿线的古遗址分布数据库,城镇变迁、商贸往来、民族迁徙、文化传播等多元数据库的不断丰富,综合各种地理要素,从长时段、大尺度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更加方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各子数据库进行数据查询、古地图数字化提取及量化统计、模型分析、可视化显示等,可以极大地丰富丝绸之路研究的内容。从大的时空尺度上把握丝路变动的方向与趋势,揭示规律,引领未来,必将为丝路经济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 萍,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信息化研究》 网址: http://www.xxhyjzz.cn/zonghexinwen/2022/0422/1507.html